这些年来,由出口主导的发展方式、外汇占款不断增长所决定的央行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弄得央行很被动,甚至可以说狼狈。
[4]一边是无限逐利的资本家所推动的生产力的无限夸张,另一边是无产阶级有限的购买能力,于是生产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生产的过剩,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对于分析经济危机的产生方面有共通之处,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的角度分析经济危机的产生,马克思是从生产过剩的角度论述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的。
3.马克思主义基于生产过剩的解释。商业波动是指日常经济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特定行业由于企业家预测失误等原因引发的萧条,即市场上一些行业繁荣另外一些行业衰退的情况。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以自由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制度的漏洞和监管手段的不足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当政府开始收缩信贷,意味着对前期不当的投资和扭曲的资源配置清算的来临,并引发高级生产领域的波动,资产市场崩溃,危机来临。进入专题: 金融危机 。
货币政策应当执行单一的政策规则,即按平均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再加上人口增长率来规定并公开宣布一个长期不变的货币增长率,避免货币本身成为波动的根源。国际贸易,2008,(11)。调整节奏不是什么都不做 做好防守、调整节奏,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人民币国际化大方略依然有重要的基础工作需要夯实。
目前,美国至少有两个策略选项:一是直接推动海外人民币贬值,引导国内海量外资变现退出,引爆国内经济泡沫,催生国内经济危机。构建以多元本位货币为基础的新一代国际货币体系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愿望,也已经成为除美国以外的发达国家的共识。因此,在东盟之外,向西开辟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战场,将是当前人民币新防守方略里的进攻策略,也符合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战略构想。目前美国还能维持其固有模式,是源于它相对于欧洲、日本等国的比差效应,美国只是相对实力上升,并非绝对实力增强。
向西:开辟人民币国际化新战场 向东南亚发展的人民币东盟战略很容易受到美国地缘政治战略的干扰,人民币国际化方略还应该向西,在另一个方向上开辟第二战场,推动东西两翼互补发展。即经济层面是一个共同体,政治层面却是若干独立政体。
第一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通过放松管制、推进政府间货币互换协议等方式大力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香港离岸市场建设、人民币回流渠道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最后,在政府层面,尤其是央行层面,应继续推进货币互换、清迈协议多边化等工作。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节奏应做出主动调整,由侧重于进攻转换为侧重于防守,等一等、缓一缓、看一看方为上策。2010年3月的天安舰事件、11月的延坪岛炮击事件,让韩国和日本加强了与美国的军事政治合作,东北亚中日韩三国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已经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从中国的贸易格局来看,中国对于东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处于贸易逆差状态,这有利于人民币对外输出。在汇率方面,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CNH)和无本金交割市场(NDF)均交投活跃。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对国际空间的拓展,必须把握节奏,按照总体目标与规划,配合国家战略整体推进。但在社会治理结构层面,却是各个国家各自为政,各国拥有独立的议会、政府、财政、外交、甚至军事力量。
但是,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2010年5月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避险资金仍然青睐美国和美元市场。如果此时大幅度放开资本项下管制,非常容易被国际投机资本乘虚而入,催生外生性经济金融危机。
而俄罗斯本身也有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动卢布成为国际核心货币的强烈愿望。前者的效应类似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者的效应则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日本,均会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深度伤害。
事实上,美国遏制人民币国际化的方略已经启动。其一,美国模式终将瓦解。美国已经把中国锁定为下一代战略竞争者,采取遏制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符合其利益。欧元区经济与政治的不协调将长期存在,欧元动荡将长期存在。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一枝独秀,这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强势,也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欧元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统一。
这意味着,美国将继续维持美元独大的国际货币体系,继续享有货币垄断霸权地位。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下一个战略机遇期必将来到,且不会太远。
尽管新一代国际货币体系的诞生会历经磨难,但终将在反复经历金融危机、美国绝对实力螺旋式下降的大的历史潮流中获得新生。这一数字在2010年底时只有3149亿元,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底则不足600亿元,两年多时间已经增长了10倍。
首先,应继续推进人民币贸易项下跨境结算、边贸人民币现钞往来等工作,使在亚洲区域流通的人民币达到更高的数量级。2011年10月初,CNH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价格急贬,最高至6.56,而此时境内汇率仅为6.36,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在中国的西向周边,俄罗斯、中亚、中东地区均是全球主要的石油出口国,而中国本身是全球最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双方具有强烈的经济互补性。目前看,这一基本矛盾在中短期内无解。为救助本轮金融危机,美国和全球各国注入了海量货币,目前这些货币大部分已经蛰伏于美国市场,暂时处于休眠状态,一旦美国模式重新启动,这些复活的甲士便会迅速重启逐利的基因,推动新形式金融泡沫的复活,酿成新一轮更惨烈的危机。从短期看,美国模式仍然可以维持,美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和军事优势仍使其有能力维持这一模式。
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所谓人民币国际化,就是要使人民币逐步成为贸易和资本项下的结算货币、金融交易项下的计价货币、国际储备项下的核心货币。此外,美国还高调介入南海问题,频频发表新论。
但是进入当下,房地产、民间融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问题此起彼伏,在全球经济增长停滞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可能放缓。菲律宾、越南甚至日本、印度均入局南海问题,使中国与东盟的合作蒙上了阴影。
2011 年上半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达到9575.7亿元,同比增长13.3倍。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中国加强能源进口陆上通道建设,中国与西部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正在加深,有地区也已经提出了面向西部周边国家的开放战略。
再次,人民币国际化将与中国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相伴相生。在经济层面,欧元区形成了货币联盟,共同使用欧元。事实上,在这个方向上,已经有国际货币合作的基础。其三,国际货币体系终将浴火重生。
这是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均需要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在这种内外新局之下,人民币如果进一步大幅放开,无疑会使海外政治经济势力做空中国的杠杆进一步放大。
因此,在美国绝对实力下降的大历史背景下,美国虽寄望于重温旧梦,但无奈时过境迁,美梦无法长久。这些工作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在防守期应加紧推进,为下一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当前国内外局势来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环境与2008年已经完全不同,这就要求我们重新思考人民币国际化的方略。美欧演绎仍将给人民币国际化以机会 等一等、缓一缓、看一看,并不意味着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看淡。
顶: 74949踩: 71
评论专区